雷计麻辣烫表示
根据中国人的点餐数据,他们有许多非常有意思的发现,比如,在各大城市的美食种类搜索排行榜上,“火锅”都是绝对的首位,而黄焖鸡米饭是很受大学男生欢迎的食物,原因让人想不到:花同样的钱,黄焖鸡米饭的肉量看起来是十分多的。
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,关于年轻人如何摄取营养,研究员:“你知道大学生如何补充维生素吗?”
有人猜测是买水果或喝果汁,有人猜测是在拼多多买维生素。这时,研究员非常恰当地停顿了一下,然后用发现了图坦卡蒙墓一样的语气宣布:“不,他们会去吃麻辣烫。”
生活在现代都市里的美食家很容易就“堕落”,因为有太多的在功能和味道上都可替代的食物需要抵抗。当他想大吃一顿蔬菜的时候,如果不能够吃到像福和慧、山河万朵这样的素食名店,另一个极其简单又跟他挑剔刁钻的形象完全背道而驰的名字,就会像幽灵一样,从脑海深处浮现出来。
麻辣烫。
吃麻辣烫是一件简单粗暴的事情,尚且五谷不分的年轻人在这里也同样得到尊重,只要把手伸向呈现绿色的区域一通拿,即便不认识菜的种类,只需要想想吃了多少维生素,就已经开心了起来。
如果吃一份冷冰冰的沙拉,至少要60到70元,而且里面的藜麦、牛油果、生菜都是长大之后才认识起来的。哪里比得上蒿子杆的曼妙、红薯的亲切,娃娃菜被辣椒骨汤浸润后,有如猪脆骨一样的嚼头和层次呢?
不需要预约,不需要考虑带什么酒,热情亲切,又不像沙拉一样冷冰冰。
冷柜里的蔬菜塞得满满当当,绿色的蒿子杆、生菜、西兰花,紫色的甘蓝,挤挤挨挨地堆在塑料框里,几乎挨到了冷柜的顶上,就像是把菜市场的蔬菜摊直接搬过来了一样。
从味觉的层次上来说,如今的麻辣烫味型也早已精细化,东北系降低了辣度和油度,加入骨汤,并且麻酱可以任加;川渝系作为麻辣烫的原乡,带有浓重的牛油味,再蘸干碟,又是另一种风味;广东系麻辣烫多了醇厚的骨汤。从口味来区分,有加奶粉的、有加牛奶的、有加芝麻酱的。
青岛麻辣烫里有海鲜,江西南昌的水煮又是另一种麻辣烫的变形。在更现代化的麻辣烫店里,还分野出了咖喱味、臭豆腐味,甚至是“脏脏味”。
在人们的心里,“健康”和“美味”,“精致”与“实惠”、“碳水”和“管饱”是永远在搏斗的两方,而麻辣烫,就站在这拉锯战的中间位置,成为了所有人的选择。
论文说:“麻辣烫在健康方面有很多优势。首先,主要靠烫煮而成,比起炸和炒,能减少油脂摄入,这对心血管健康和体重管理非常有益。第二,相比其他快餐食品,麻辣烫更符合食物多样化的饮食原则。第三,麻辣烫的加热温度并不高,能留住更多营养,且不会产生油烟和脂肪高温氧化问题。第四,涮菜过程可以去除蔬菜中的部分草酸、亚硝酸盐和农药,虽然损失一部分维生素C,但也减少了抗营养因素和有毒物质。”
吃沙拉的人也许能随口列举出这些要点,但那是更加中产和精致白领们的生活方式。年轻人们并不按照论文生活,他们是凭直觉选择了麻辣烫:即便不是一个专业的营养学专家,走进店里,也会觉得从表面上看起来,每一个框子里都是浓得化不开的营养,五分之二的蔬菜、五分之一的菌菇、五分之一的肉类,只要撇开各种来历不明的丸子,麻辣烫店就是完美的食材构成。只要再拿白水涮涮,张开嘴吞下这些食物,至少心理上能健康很多。